證券時報編輯 王軍
在減持行為受到多重條件“束縛”的背景下,今年以來,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的股東掀起了“另類”減持小高峰。
據證券時報編輯統計,今年以來,已有37家科創(chuàng)板公司相繼拋出股東詢價轉讓計劃,這一數量超過2023年全年的水平。截至目前,科創(chuàng)板共有84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完成134單詢價轉讓,總成交金額超過560億元。
多位市場分析人士在接受證券時報編輯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市場整體比較低迷的情況下,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股東以詢價轉讓方式減持,一方面可以滿足股東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市場壓力,穩(wěn)定市場情緒。
詢價轉讓漸成新趨勢
8月1日,萊斯信息發(fā)布公司股東詢價轉讓定價情況,根據7月30日詢價申購情況,初步確定本次詢價轉讓價格為46.68元/股。這意味著,公司此次詢價轉讓將進入實施過程。
自7月以來,已有恒玄科技、樂鑫科技、力芯微、聚辰股份、瀾起科技、芯源微、思特威、萊斯信息等8家科創(chuàng)板公司相繼拋出股東詢價轉讓計劃。截至目前,樂鑫科技、力芯微、聚辰股份、瀾起科技等多家科創(chuàng)板公司的相關股東已完成轉讓。
據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年初至今已有37家科創(chuàng)板公司拋出股東詢價轉讓計劃,而2023年全年為31家。與集中競價、協議轉讓、大宗交易常規(guī)操作相比,詢價轉讓逐漸成為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的新趨勢。
不過,由于今年科創(chuàng)板股東單筆轉讓金額相對較少,年內詢價轉讓金額合計為133.03億元,與2023年同期的148.58億元相比,減少10.47%。
詢價轉讓是注冊制下科創(chuàng)板的創(chuàng)新性制度安排。2020年7月,上交所經中國證監(jiān)會批準,發(fā)布《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股東以向特定機構投資者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實施細則》,科創(chuàng)板率先試點持有首發(fā)前股份的股東以詢價轉讓方式減持。
目前,詢價轉讓已在科創(chuàng)板試點4年。據證券時報編輯統計,包括實施完成和實施中的詢價轉讓案例,截至目前,科創(chuàng)板共有84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完成134單詢價轉讓,總成交金額達568.36億元。
其中,瀾起科技作為2019年首批科創(chuàng)板上市企業(yè),公司股東通過詢價轉讓機制,分7批累計成交107.92億元,詢價轉讓金額為迄今為止科創(chuàng)板最多者。同年上市的金山辦公,自2020年以來,公司股東通過詢價轉讓機制,分5批累計成交84.44億元。
減少對二級市場的沖擊
科創(chuàng)板創(chuàng)設詢價轉讓機制,本質上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股東減持訴求和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之間的平衡。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問題既涉及股東正常轉讓股份,也涉及證券市場正常交易秩序的維護。
自股權分置改革施行以來,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引發(fā)市場的劇烈震蕩頻頻出現,對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一定影響。
“相較于傳統的減持方式,詢價轉讓對二級市場的沖擊較小。通過詢價機制,股東可以在相對平穩(wěn)的市場環(huán)境中完成減持,避免了集中拋售可能引發(fā)的股價大幅波動。”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在接受編輯采訪時表示,詢價轉讓的定價是由買賣雙方通過市場博弈形成,更加貼近市場實際情況,有利于在保障股東自身利益的同時,維護市場的穩(wěn)定。
與此同時,在詢價機制下,通過與上市公司股東的深入交流,機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公司情況,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與其他機構投資者的合作則有助于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詢價轉讓項目的順利進行。
近年來,監(jiān)管層對上市公司減持行為升級了監(jiān)管力度。去年8月,證監(jiān)會進一步規(guī)范股份減持行為,從破發(fā)、破凈和分紅等方面對重要股東減持進行嚴格限制;今年3月,證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jiān)管的意見(試行)》,嚴格規(guī)范大股東減持行為,有效防范繞道減持。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滿足上市公司資金需求的同時,減少對二級市場的傷害,成為業(yè)界關注的焦點。不少分析人士指出,關鍵在于如何發(fā)揮中長期資金的“穩(wěn)定器”“壓艙石”作用。
華輝創(chuàng)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在接受編輯采訪時指出,詢價轉讓對二級市場直接沖擊較小,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風投和長期機構對接通道,有利于風險投資市場的長期健康發(fā)展。從科創(chuàng)板股東角度看,詢價轉讓提供了沒有轉讓比例上限的靈活性。從機構投資者角度看,不得低于轉讓前2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的70%提供了比較大的博弈空間和中長期盈利空間。
雖然科創(chuàng)板詢價轉讓機制值得肯定,但也有業(yè)內人士指出,需要防止別有用心者通過操縱詢價過程來影響轉讓價格,從而謀取不當利益;或將詢價轉讓變成“過橋減持”,實現相關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等。
考驗機構投資者
投研能力
憑借“穩(wěn)定上市公司二級市場股價”“為股東提供便捷退出渠道”等優(yōu)勢,越來越多的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股東通過詢價轉讓減持公司股份。
從目前科創(chuàng)板詢價轉讓的受讓方來看,公募、私募、險資、外資機構等機構成為詢價轉讓的“常駐嘉賓”。據證券時報編輯觀察,公募基金中,興全基金、富國基金、諾德基金、國泰基金等公募基金頻繁亮相。
以瀾起科技為例,7月27日,公司發(fā)布的詢價轉讓結果顯示,興全基金、諾德基金、廣發(fā)基金等多家公募機構在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銀等外資巨頭也有參與。此外,瀾起科技此次詢價轉讓還吸引了上海一村投資等私募機構、興業(yè)證券等券商機構以及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險資。
“詢價轉讓對機構投資者而言,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機遇在于,能以合理價獲得相關資產,豐富投資組合。挑戰(zhàn)則在于,需要仔細甄別相關資產可能存在的風險?!迸排啪W財富理財師曾衡偉向編輯表示。
從已披露的詢價轉讓案例來看,多數公司在披露詢價轉讓計劃書后,股價表現相對比較穩(wěn)定。機構在折價參與詢價轉讓的情況下,往往能實現獲利。
但折價帶來的“安全墊”,并不意味著“絕對安全”。劉巖認為,詢價轉讓雖然為機構提供了投資新機遇,但也伴隨著不確定性風險,如市場波動風險、估值偏差風險、信息不對稱風險等。
“機構需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資本實力及風險承受能力,合理設定投資額度、分散投資組合,并制定相應的風險緩釋措施,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在制定投資策略時,機構應注重策略的前瞻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既要考慮當前市場環(huán)境和公司狀況,又要預判未來發(fā)展趨勢,靈活調整投資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策略的制定還需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確保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huán)境中能夠有效執(zhí)行?!眲r表示。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fā)送郵箱:tousu_ts@sina.com。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yè)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yè)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